前沿讲坛第76讲 | 张月副教授主讲“历史的回声——荆轲故事的早期生成与传播”
Body
3月10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前沿讲坛第76讲,讲座主题为:“历史的回声——荆轲故事的早期生成与传播”。本次讲座由澳门大学中文系张月副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樊波成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月老师就海内外学界的荆轲研究情况及主流观点进行概述。张月老师指出,荆轲刺秦叙事主要集中于《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燕策》《燕丹子》这三部重要典籍。其中,《史记》与《战国策》的先后关系以及《燕丹子》的创作者与创作年代等问题,尚存争议。
随后,张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海外对荆轲故事的关注情况,他指出,这些关注主要集中在英语翻译、接受史研究、艺术史与跨文化比较四方面。
荆轲故事于海外有多家译本,其翻译对象主要为《史记》节选。其中,倪豪士的《史记》译本影响最大、学术性也最强。张月老师就倪豪士译本修订本与原版的区别加以阐述:修订本的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在注释中多引用同时期相关语料等副文本,并提及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文史现象,由此更具客观性。
谈及荆轲故事的接受史研究,张月老师对尤锐(Yuri Pines)的荆轲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尤锐的研究不仅以时间为脉络对中国的荆轲接受史加以系统梳理,也对不同类型文本中呈现的荆轲评价加以整合、总结,探析其总体态度的异同。
张月老师进一步指出,荆轲刺秦故事对日本的影响不容忽视,比如《平家物语》中《咸阳宫》对于荆轲故事的接受与改编,及其呈现出的与中国的《燕丹子》相似的内容和结构等,都是值得探讨的现象。
简要总结海内外荆轲故事的研究情况后,张月老师转向对其它早期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在荆轲故事研究中的价值的讲解。其中,《北大简》等出土文献能够与《史记》记载互为对照;至于荆轲“伤秦王”的相关论述,汉代典籍如《论衡》《风俗通义》等对此加以驳斥。张月老师指出,荆轲故事细节的传播与接受,构成荆轲故事书写的不同面向,由此生成、建构不同的荆轲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朝代对于荆轲故事态度、看法的同与异,也颇具思想史和文化史层面的探讨意义。
荆轲故事的画像石研究,也是有趣的论题。张月老师指出,作为汉代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画像石常在宗庙、墓葬、崖墓等场所出现,在山东、浙江、江苏、河南、四川等地,都有出土,是汉代重要的丧葬形式之一。经搜集、整合,张月老师发现现存的荆轲画像石实际上多于当前记载。就其绘画内容而言,这些画像石呈现出较高程度的同质化。
此环节的讲解中,张月老师特意将相关画像石图片进行展示与介绍,并通过不同画像石的对比分析,引领同学们加强对画像石这一独特历史文献形式的认识。他指出,画像石以静态环节,对一定数量的动态过程、场景进行艺术再现,是一类有趣的研究对象。荆轲画像石与传世文献的描述存在一些差异,其图像画面构成与形象设置的解读上的难点与疑点,尚需进一步探讨。
至此,张月老师对于荆轲故事早期生成与传播的讲解告一段落。主持人樊波成副教授对于张月老师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与素材表达赞叹与认可。在场的同学们也与张月老师就荆轲故事研究的论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与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圆满落幕。